總有一天你會懂,越是喜歡獨來獨往的人,越容易擁有開掛般的人生

人類是群居動物,因此從內心上來說我們總是在極力尋找所謂的朋友,但人生海海,人海如潮,於千萬人之中能夠尋得一位知己都不是件易事。

人渴求所謂的群居溫暖,也很擅長偽裝和自我欺騙,有時候並不是為了尋找朋友而附和他人的圈子,僅僅是為了孤獨而合群。

在奇葩說中有一期辯論主題是"我不合群,要不要改?"

顏如晶說:"你合群,你快樂嗎?"

仔細想想,合群讓你快樂嗎?人生短短數十年,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的人生,可是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,越走越遠,也越錯越遠。

學會和世界相處是人生修行當中的一種能力,可往往很多人害怕掉隊,他們機械地附和著大眾,卻忽視了人生沿途的風景,更加忽略了自我的真實內心。

心理學指出:越是喜歡獨來獨往的人,越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,他們就像一束微光,或許不能照亮整個世界,卻讓自己的人生閃閃發光。

人生的選擇

01) 、龍應台說:「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,因為智慧必然來源於孤獨。」

人生而孤獨,孤獨的中人們總是努力尋求一些幸福和溫暖,走到人生的盡頭才恍然大悟,原來生命的幸福感竟和他人無關。

人類存在某種逃避心理和從眾現象,曾經就有人做過一個實驗,假裝在馬路上拉了一條線,第一個人有些疑惑地走過去,第二個人下意識地跨過去,隨後越來越多的人"看到了這根線"抬起腳跨過去。

02)、"大陸式過馬路"也很好地展現了人的從眾心理,或許有時候他們真的想遵守交通規則,可發現身邊的人都已經走了,自己一個人顯得有些不合群甚至有些孤獨。

我們也更害怕看見他人對自我異樣的眼光,於是選擇違背原則,附合大眾的口味。

因為大多數人隨波逐流,所以大多數人都活成了普通人,而那一小部分看起來獨來獨往,特立獨行的人,反而擁有開掛的人生。

其實人生就是在選擇中行進的,有的人孤獨不是一種被迫,而是一種選擇,而就是這一個決定,往往改變人的一生。

要麼孤獨,要麼庸俗

「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,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,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"蔣勳如是說。

為了逃避孤獨而選擇的合群實際上讓自己變得更為孤獨,一個違背內心的人很難以幸福,更加難以成功。

對於合群我想正如顏如晶辯論中所說的那一句"不合群是表面孤獨,合群是內心孤獨。"

而還有很多人,他們拼命擠進上流社會的圈子,總覺得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,就像《歡樂頌》中的樊勝美,整日流連於高級晚會,想要去"掐尖"。

曲筱綃嘲笑她說:"她以為她是這桌上的女賓,其實她是這桌男人的主菜。"把人生的價值搭建在他人身上,努力去維和低品質的社交無異於浪費生命。

你若盛開,清風自來,最好的人脈不是來源於他人,而是在於你自己,正如叔本華說的,人生要麼庸俗,要麼孤獨,獨來獨往的人生反而更容易走向自己,也更容易抓住機遇。

獨來獨往是為了讓你能夠走向自己

獨來獨往的人為什麼更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?因為在獨處當中他們明白自己想要什麼,該做什麼,懂得在自我的時光裡拼命成長,努力紮根。

01)、尋求人生的增值期

越是會獨處的人越是能夠尋找到自我的增值期,一個人只有耐得住寂寞的時光懂得自我修煉,也才能抓住開掛般的人生。

02)、獨處是世間的自我救贖

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可以盡情做任何想做的事,而當合群之後,難免受到環境的影響,生活就像一座圍城,如果不願意自我思考,就很容易把自己困在城中。.

《夏目友人帳》有一句臺詞:「我必須承認,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於孤獨的,努力成長是在孤獨裡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。」

03)、獨來獨往的時光讓我們成為想成為的人

一個人獨處的時光往往決定了他將會成為什麼人,都是成年人了,我們更應該清楚明確什麼想要什麼不想要,短短的一生中,如果不能遂心如意那該有多麼不幸。

聰明的人更擅長獨處,越是獨來獨往越是自由自在,陶淵明"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"的氣魄並不是人人都有的,也只有懂得迎合自己,才能獲得自我生命裡真正的成功。

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