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稱為「香港最后的少女」,曾抑郁多年,如今薛凱琪終于榮耀而歸了❤
《浪姐3》開啟了薛凱琪的事業又一春。
理由很明顯:靈。
初登場,蓬蓬裙,長卷發,宛若小公主。
她人見人愛,左擁右抱。
把「拽姐」于文文逗得笑開顏。
和阿嬌一邊打鬧,一邊親近。
遇上王紫璇,又來了個「貼貼」。
更絕的,向父母撒嬌。
表演剛結束,她就興奮地錄視訊、發語音:
「媽咪我最近太忙了,忘了和你說,我今天比賽,我們贏啦!」
「第一次比賽贏啦,爹地!」
天真爛漫。靈動俏皮。
40歲。少女感。兩個極其矛盾的點,竟在她身上完美融合。有人說,這一看就是被寵大的女孩。
無憂無慮。開朗自信。可,只是如此嗎?
隨著節目推進,薛凱琪的另一面開始暴露: 聚光燈下,她形單影只。人潮人海,她獨自游離。
種種細節,匪夷所思。難道活潑只是她的保護色?到底哪一面才是真的薛凱琪? 其實,這不過是她身上的又一對矛盾點——開朗是她。孤獨與自虐,亦是她。
細看《浪姐》,我們會發現:
薛凱琪縱然真誠熱情,但身邊,似有一層結界。相識的人,能靠近,但不深。疏遠的人,走不進,看不透。
又是一次搶人分組,譚維維心屬于她。
只是,略有難度。
一般人拉攏,表達喜愛,主動搭話,便已事半功倍。
那英欣賞齊溪——于是抓住機會,就喊名字,先聲奪人。
阿雅想要鄭秀妍——所以一大清早,各種禮貌問候,率先親近。
可,譚維維在薛凱琪這,碰了釘子。
她主動。她友好。
而薛凱琪,依舊反應平平,讓人捉摸不透。「她很酷,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她親近……」
譚維維懊惱地說著。這種距離感,從未消失。
劉戀被淘汰時,現場頓時啜泣聲一片。于文文和張天愛抱作一團。
趙夢和郭采潔緊緊相擁。大多數人都試著用這種方式,尋求安慰,溫暖彼此。
可,薛凱琪又是特例。第一時間,她不住發問:「怎麼會?」
語氣里,是哭腔。眼睛里,是淚水。
但,即便如此,她仍然游離于隊伍之外。
自始至終,只是獨自落淚,又默默拭淚。
沒有人擁抱。
沒有人靠近。
孤單到了極點。
落寞到了極點。
而這,甚至只是冰山一角。
更讓我驚訝的,是她的自我加罰。
用她自己的話說,自己是訓練「入了魔」。
那是多麼駭人的程度呢?
譚維維說: 「薛凱琪是練了1000遍的人,跳完上樓梯都是傾斜著的。」
薛凱琪公司都看不下去,直勸: 「別那麼拼吧!」
而她自己也承認,偶爾會因此,廢寢忘食。
一天24小時,睜眼閉眼。
就是練。就是跳。
所以,下班后的她,依舊一瘸一拐,上樓梯都吃力。這是真的太拼了!
說好的小公主、說好的被家里寵大呢?為何她的言行舉止,充滿撕裂感?
一時開朗,一時瑟縮。一時歡笑,一時淚崩。
回顧她的過往,我看到了答案: 原來,她曾墜入深淵。
薛凱琪患有抑郁癥。并且,癥狀嚴重: 無故尖叫。摳喉。以及,隨時做好離開人世準備。
外界自然是無法理解她的。
因為任誰看,她一路走來都格外順遂:
家庭小富,吃穿不愁。
星路坦蕩,唱演俱佳。
傳過的緋聞男友,不是成龍之子房祖名,就是音樂才子方大同。
這樣的人還會有煩惱嗎?
事實證明:還真有!
薛凱琪一直堅信,做藝人就是要娛樂大眾,為其帶來快樂,而非負能量。
正好,她早期的形象定位,就是「甜美的鄰家女孩」。
話筒一伸。
鏡頭一開。
她就像機器按下開關,自動綻放笑顏。
這是公司的期許。
亦是她對自己的要求。
你無法想象,當年那個小女孩,把自己逼得有多緊。
某次上台獻唱,她記錯歌詞。
本該是「你」,唱成了「我」。
下了台,她就大哭不止。
如此苛刻,近乎自虐。
偏偏,她還不懂求救。
因為她的父母,太好了。
她不會忘記——
小時候,家庭陷入貧窮,全家人零零湊湊,就剩下幾百塊。
而她沒有察覺,依舊開口要買東西。
爸爸沒有猶豫,就把最后的錢給了她。
媽媽忍不住責怪,爸爸卻說:「女兒那麼年輕,就該讓她好好地去玩。」
壓力,留給身為家長的他們就好。
當時的薛凱琪,不懂個中深意。
但,等長大賺錢后,她才知父母的偉大。
于是 她也在不知不覺中,養成了「報喜不報憂」的習慣。
苦楚,我自己消化就好。
隱患,就此埋下。
痛苦,與日俱增。
觸發抑郁癥的,是她的某任男友。
對方傷了她。
從此,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。
之后又恰逢父母分開,薛凱琪腦中緊繃的弦,斷了。
她變得十分脆弱而自厭。
外賣湯底送錯了,爆哭。
髮型不如預期,崩潰。
媽媽弄亂了衣柜,大發脾氣。
她病了。
可,周圍人沒有察覺。
只以為,薛凱琪是紅了,飄了,耍大牌呢。
那段黑暗的日子里,她舉步維艱。
一邊是止不住地發作。
一邊是發作后的內疚。
兩兩撕扯,不停將她拽入深淵。
她開始自殘,因為唯有肉體上的痛,才能換取內心的安定。
但很快,她發現:這也是治標不治本。
與此同時,腦海里出現了很多個聲音。
他們整齊劃一地叫囂著:
薛凱琪下了決心。
她決定,拍完手頭這部《人間喜劇》就離開人世間。
但當下,會繼續工作。
為了別人。
為了責任。
戲中,她依舊青春無敵。
舉手投足間,滿是少女爛漫。
沒有人發覺,這笑容背后的血與淚。
不過,計劃終是趕不上變化。
拍攝途中,又一部電影邀約上門。那就是《分手說愛你》。
男主房祖名,導演黃真真。
他們都跟薛凱琪關系很好。
她想:我自己離開,可不能害了別人—— 萬一這部戲,捧紅了祖名呢。
又萬一,成了真真的代表作呢。
好吧,再拍一部。
拍完這個,才去行動。
于是,又是一段靈魂出走的日子。
她活著。
但,千瘡百孔。
她依舊善良,不想讓人察覺異樣。
到了片場,便打起全部精神,裝成一個正常人。
她幾乎成功。
只有一次,合作演員不經意望向她,卻發現一貫開朗的她,雙眼無神,空洞無比。
不過,對方并沒有多想。
她可是天天在笑的薛凱琪啊,能有什麼事呢?
再之后,電影得獎。
薛凱琪第一次提名金像。
莫大的榮譽襲來,她有些哭笑不得。
還要死嗎?
一時間,她想到了很多。
如果自己走了,父母會多難過?
挑棺木。
選遺照。
舉行葬禮。
各種繁雜瑣事,他們能否頂住?
她早已不愛自己。
可,放不下家人與朋友。
直到某天,她還是敗給了痛苦,主動致電方大同: 我今天就要離開人世了,你不要攔我,不要告訴別人……
誰知,對方不按常理出牌,反而慢條斯理地分析了起來:
「你肯定是零食吃太多了,早就說里面化學成分太多,不好的……」
聞言,薛凱琪又氣又好笑:我都這樣了,你還在給我說這個?
萬幸,這招有用。
一番吵鬧下來,她決定今天不走了,明天去看醫生。
從此,薛凱琪開始了漫漫治療路。
這一治,就是好幾年。她有兩個醫生。
一個給藥;一個開導。
對她而言,打開心結的關鍵,在后者。那名醫師讓她寫下,所有傷害過自己的人名。
接著,逐個詢問:你是否愿意原諒、并祝福他?就這樣,他們劃掉了一個又一個名字。
只剩最后的一個——「薛凱琪」。
醫生再次詢問,她卻痛哭不止,半小時后才有所緩和。 原來,傷自己最深的,一直是她自己!
不是父母。不是男人。
因為她不肯放過自己,才越來越痛苦。哭罷,她久久沒能說出原諒。
還是醫師施壓,讓她勉強說了原諒。奇跡降臨了—— 那一刻起,所有的糾結與掙扎,都忽然遠去。
心結打開。抑郁不再。此后,唯有新生。
走出來的她,看到了很多風景。
美術。
導演。
寫歌。
過往的夢,一個個照進現實。
她的蛻變,鼓舞人心。
曾經,她把「娛樂大眾」作為藝人的至高法則。
現在,她有閱歷、有思考:
「你得先學會愛自己,才懂得愛別人。」
曾經,她對自己過于嚴苛,反而內耗。
現在,她依舊瘋狂。
只是目標大不同: 「只有你自己,才能逼自己去到一個更高的點。」
曾經,她從家人、朋友和男友處,汲取活下去的養分。
現在,她早已明白:「自己才能給自己力量,如果可以,還想給別人水分!」
這,就是如今的薛凱琪。
熱情又真誠。
克制又清醒。
疏遠感,是不再討好。
魔鬼訓練,是為了提升自己。
獨自拭淚,是因為自己足夠強大。
猶記得,戰勝抑郁后,她出了一首《Better me》。
畫面里,兩個薛凱琪并行。
一個哭泣。
一個掙扎。
恰似她當年的內心世界:
一個想留。
一個欲離。
萬幸,她戰勝了心魔。
正如歌里唱的那樣:
「為你我一定加倍愛護我自己,做一個值得你驕傲的better me……」
這個「你」——
就是「我」。
就是她。
就是薛凱琪。
希望也是正在掙扎的每一個你。
黑夜雖長,黎明將至。
前路雖難,苦中作樂。
拜托了, 請再堅持一下。
為了明日。
為了自己。
一切,都會好起來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