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是一種風度,也是一種魅力,更是最有力的回答
古人雲:「水深不語,人穩不言。」
意思是說,真正優秀之人,往往都不動聲色,做事沉著穩重,做人豁達誠懇。
深以為然。
越年長,越懂得了沉默。有些事,需忍,勿辨;有些人,需讓,勿究。
層次不同,不與爭辯。
老子言:「言者不知,知者不言,辯者不善,善者不辯」。
生活中的很多爭辯,非但爭不出結果,反倒會讓情緒升級,最後不歡而散。
正所謂: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,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。
佛蘭克林曾說:「如果你老是爭辯、反駁,也許你能偶爾獲勝,但那是空洞的勝利,因為那樣你永遠也得不到對方的好感。」
卡耐基在自己的書中分享過一個故事:
在一次宴會上,坐在他旁邊的一位男士講了個笑話,還在這個笑話裡引用了一句話,並解釋這句話來自《聖經》。
卡耐基指出那句話是來自莎士比亞的某部作品,兩人各執己見,爭論不休。
於是,卡耐基去問另一個對莎士比亞著作十分熟悉的朋友。
朋友聽後,用眼神示意了下卡耐基,然後贊同了那位男士的觀點,表示那句話是出自《聖經》。
事後,卡耐基疑惑地問那位朋友,為什麼要「偏袒」錯誤的一方。
朋友說:「你與他爭論,即便占了上風,對方也會因為丟了面子而心生怨恨。」
卡耐基聽後很是贊同,並得出結論:「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,就是避免爭論。」
的確如此,每個人的認知和層次各有不同,一味爭辯會產生更大的誤會,反而會消耗自己。
《聖經》中有句話說:「儘快同意反對你的人」
只要你自己是對的,面對不同的見解時,你只需要大方說一句「您說的對」,或者微笑走開,繼續過自己的生活就對了。
畢竟,有些話說給懂的人聽,才更有意義。
正如林肯所說:「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,決不肯在私人爭辯中耗費時間」。
不隨意評價,是一種修養。
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,一段泰國火災急救現場,護士普利亞穿超短裙救人的視頻被傳到網上。
許多人指責普利亞「衣著暴露,救人姿勢不雅,有傷風化。」
其實,普利亞當時只是在附近逛街,看到有人昏迷,立馬上前對其進行心肺復蘇,直到昏迷男子被抬上救護車。
自己熱心救人,卻還要遭受無端指責,普利亞心寒不已。
而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惡意評價,她不得不出來道歉,說「當時只顧著救人,也沒想到自己的服裝會造成什麼問題。」
看到普利亞的道歉,許多中國網友紛紛為普利亞抱不平。
一位網友評論說:「她出於人性,卻只看到性。」
看了完整視頻後,發現普利亞其實並沒有【走*光】。更何況當時不是工作時間,身穿休閒服裝並沒有不妥。
有時候,人們不瞭解事情的原委,就憑著主觀臆斷,去肆意評價。
殊不知,你眼裡看到的,可能並不是真相。
正所謂「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」。
有時候你不明真相就對別人隨意評價,往往可能對別人造成極大地影響。
這世上,有太多人都是在負重前行。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,因此也不要妄自評價。
靜坐常思自己過,閒談莫論他人非。
所觀者,唯靜心而自修。
學會成長,學會沉默。
海明威曾經說過:「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,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。大多數時候,我們說得越多,彼此的距離卻越遠,矛盾也越多。」
大千世界,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,總會有人對你指指點點,說長道短。
當遇到別人誤解時,學會沉默,不去過多解釋,沉澱自己的情緒和思維。
當遇到不同見解時,學會沉默,不去爭辯,而是把時間花在有價值的人和事上。
當遇到三觀不同時,學會沉默,不去輕易定義和評價一個人,學會理解和包容。
沉默是一種風度,也是一種魅力,更是一種智慧。
願你經歷歲月世事滄桑,變得更加淡定從容。
往後餘生,歲月安好,靜待花開。